【资料图】
12月2日,2022年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IGF)举办了第一次以关注老年人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首倡并与伏羲智库共同主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北京和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
数字时代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普及延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提升了人类的生活品质,改变了人类创造价值的时间门槛。与此同时,面对复杂的技术操作、纷繁的智能产品种类和参差不齐的数字服务,很多老年人既有困惑,又有疑虑,很容易被挡在数字世界之外;相对缺乏数字技能和安全意识所形成的“老年数字鸿沟”进一步导致老年群体成为网络不法行为的重要对象,其个人信息和数据被忽视,甚至被恶意采集、滥用和等一系列侵害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给面对老龄化趋势下国际社会提出了严肃的课题。
会上,伏羲智库创始人、主任,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晓东基于前期的观察和思考,围绕老年人数字权利和数据安全与大家分享几点看法。
“数字化”和“老龄化”交汇形成新的时代特征,数字技术适老化成为全球社会治理课题,特别是老年人在身体机能和学习能力退化、科技适应能力不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受限等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更加突出。我们认为当前老年人融入网络社会面临三大鸿沟:一是网络接入鸿沟;二是知识技能鸿沟;三是风险认知鸿沟。
人类社会已经开始从工业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中,我们既需要相配套的顶层制度和法规政策,也需要相适应的社会能力建设和底层技术架构。应对老年人群体的网络空间“生存”问题,我想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互联网领域的政策制定、设备研发、应用开发和服务创新等,都应更具备人文关怀。要考虑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生理和心理特点,防止他们在数字时代被逐渐边缘化。
其次,发挥多方主体作用全面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信息数据的获取、使用和安全是老年群体数字素养亟待提升的三大方面,需要多方主体参与进来:一是鼓励提倡发挥家庭代际互动的作用,调动晚辈“反哺”老人数字技能;二是调动和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性,更精准地了解老年人的数字化需求,为有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推进互联网企业在软硬件开发设计上进行适老化改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最后,创新数据流通和利用底层架构以强化数据安全。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面临的数据安全问题没有本质差别,不同的是老年人的安全保护意识更弱,更容易上当受骗导致数据被滥用。增强老年人的安全意识固然重要,但核心还是要解决数据因流通利用而带来的安全风险问题。目前国内外都在讨论数据的互操作性,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在数据不出域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价值的流动。在万物互联的时代,通过底层技术架构的革新来解决数据安全问题才是最优解决方案。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释放数据价值,对数字技术的适老化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银发用户不应成为“数字孤儿”,数字发展不能失去关怀,全球应携手为老年人营造更有信心的数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