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诗歌教学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对于诗歌教学,乡镇学校的老师们往往粗略要求学生识记背诵,而学生也基本停留在背诵阶段,对于诗歌的背景意境拓展学习很欠缺。为突破乡镇小学古诗教学的这种“瓶颈”,柳嘉镇第二小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诗歌教学融合的课例研究》课题研究。
环境育人
学校通过系列环境建设,让校园处处充满诗的气息,“潜移默化”熏陶学生。步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生们手书的赏诗角,那一首首出自孩子们自己写的诗,再配上精美的图案,让人叹为观止;走到教学楼,门厅滚动播放的好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室外风采展示栏,张贴着孩子们的精美诗作,有的是书法,有的是画作,还有的是自创诗......班班有特色,班班展风采;教室里,班级赏诗角展示了孩子们学过的诗以及推荐的好诗,温故而知新;午间时分啦,听——“床前明月光......”校园之声广播传来了孩子们清脆的朗读声,小朋友们不由自主的跟着朗读起来......校园里处处有诗读,时时能读诗。
信息融合
如何让诗歌教学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充满兴趣?那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课堂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老师们通过无数次讨论、实践、总结、提炼......最终形成了“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学科融合课例模式。为推广这种模式,学校开展了系列活动:经典诵读比赛、艺术节、诗艺大比拼、我是小小诗人、诗词创作大赛、创诗活动等,这些活动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诗热潮。
初显成效
经过课题组所有老师的不懈努力,课题组成效显著:阶段成果报告获区级奖;课题组成员多位老师获得区级教学质量奖;教师论文《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古诗教学》获国家级一等奖;教师论文《信息与古诗化教学的融合》获市级二等奖;教师论文《信息技术在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在《少年素质教育报》发表......
“信息技术展诗韵,学科融合提素养”是课题组历时三年的体现,三年里,以课题为引领,提高了老师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的融合,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以研促教,学校将继续深化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教研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图 郭宣祎 周小会 周林巧 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