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熊猫”贝叶经 国学大师曾用“颇为珍贵”形容其价值

2022-11-06 15:58:16

高明寺里夕阳明,僧引圆通洞口行。

八面窗虚岚翠涌,一龛灯照佛香清。

经翻贝叶西方字,耳试朱砂古钵声。


(相关资料图)

愧我前生非智者,也劳七十二峰迎。   

——清•袁枚《同寂明上人游圆通洞观唐时贝叶经朱砂钵(壬寅)》

文章以清朝诗人袁枚的作品为起始,并不是为了赏析其所作的遗篇,而是以其描述的“贝叶西方字”为引,来讲述“贝叶经”的二三事。

说到“贝叶经”,不妨以大家最了解的《西游记》来举例,当年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取回来的就是“贝叶经”,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中记载“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讫,书之贝叶,方遍流通。”据史料记载,玄奘取回来的经书共657卷。贝叶经也是最接近释迦牟尼核心教义的佛教典籍,是佛教教义最早传播时用来记录的载体,这也是诗人袁枚称之为“西方字”的原因。

巴利文贝叶经

贝叶,又称为贝多罗。是梵语pattra的音译。早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时,贝叶与我们熟知的简帛,是古印度重要的书写材料。“贝叶经”距今约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是目前世界上遗存最原始的古文献之一,被视为稀世珍宝,因此贝叶经又有“佛教熊猫”之称,因此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以及收藏价值。

说到贝叶经的价值,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季羡林曾用“颇为珍贵”来形容。清代著名僧人竹禅和尚更是用“后世之学者得见贝叶真经如见佛面,不枉出家参学”来表达贝叶经的价值。事实上,贝叶经就像一件件珍稀的艺术珍品,刻下了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贝叶经是佛教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佛教一部百科全书,贝叶书不仅限于佛教经典,有些也记载了古代医学、星相学和语言学。

贝叶金经

印度《贝密传》里写到,能见贝叶经一片即结了佛缘,能拥藏贝叶经一叶者即结万缘、福满楼,功德无量万运通。贝叶经不仅仅是佛教文化发展的产物,更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和见证。一叶饱含千年史,贝叶经这一叶一片上凝聚的丰富文化内涵,既是人类早期文明对未来文明的贡献,也是对当代文明的有益之补。就贝叶经的版本而言,根据文字的不同,就出现了巴利文版、梵文版、缅文版、台文版等等。可以说贝叶经早已不仅仅是捧在手中研读的经典了,而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融合的体现,是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的见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