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中信建投期货研究发展部 魏鑫
本报告完成时间 | 2023年4月7日
【资料图】
重要提示:本报告观点和信息仅供符合证监会适当性管理规定的期货交易者参考。因本平台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符合规定的交易者,为控制交易风险,请勿点击查看或使用本报告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本文意在通过简要介绍部分领先/同步指标,给予集装箱出口航线需求侧更多观测变化的角度。
部分需求国的观测指标介绍:行业(尤其是零售贸易)商业环境景气程度,行业库存情况。
周边出口节奏较类似乃至存在一定领先作用的生产国介绍:印度、韩国、越南。
核心观点:周边生产国的出口情况、欧美需求国当前库存周期、商业环境仍处于萎靡状态,我国出口压力仍较为明显。故而我国出口航线的贸易需求可能短期内无法看到太多转机。
当前集装箱船运费市场,尤其是我国出口航线在贸易需求萎靡、运力供给重回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仍处于低迷阶段,市场部分声音将其解读为磨底阶段。
何时集装箱航运市场能走出当前的极端萎靡可能是更有意义的问题。然而考虑到银行业风险是否会加剧以及央行加息政策的演化两大系统性矛盾仍在欧美需求国中酝酿,对欧美进口需求转好时间节点的预测可能更加类似于预言。故本文意在通过简要介绍部分领先/同步指标,给予集装箱出口航线需求侧更多观测变化的角度。
一、需求国的商业环境预期偏弱,当前的出口格局短期内或难改萎靡
即使多方正在热议产业链自从中国向越南、印度等国转移的话题,对各产业链产出下订单的仍以类似沃尔玛的欧美需求国进口、贸易商为主。需求国居民消费能力等经济环境运行情况将不可避免地通过库存压力销量等角度影响进口、贸易商下订单的决策。
基于前述逻辑,直接做出下单决策的进口、贸易商的前景预期往往能对我国出口情况形成一定的领先效应。
以欧盟统计数据为例,零售贸易业的新订单预期与我国出口同比增速高度相关,尤其是在新订单预期掉头下行时,对我国出口数量及出口航线运价都形成一定领先。
当前欧洲商业环境预期尚未回暖,甚至存在随瑞信、俄乌冲突加剧等宏观事件进一步下行的可能,我们很难相信向欧洲出口能在短期内出现明显提振。
较之主观预期更为具体的库存增速与库销比则可更直接的指引我们判断进口、贸易商是处在去库存还是囤积库存阶段,对贸易商决策的判断有助于分析较长时间内的出口节奏。
以美国为例,自2020年疫情开始,刺激政策及居家办公等客观情况大幅推动了居民对商品的消费,促使各类进口、零售贸易商进入补库周期,这一轮补库周期带动了大量进口订单,推动了我国出口数据的大幅增长,叠加供应链危机共同推动了集装箱航运市场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度景气期。而进入2022年,美国居民商品消费需求退烧,高通胀、货币紧缩政策更抑制了消费,企业面对高库存压力,开始去库周期,进口订单大量取消,结束了航运市场的景气期。
从此角度来看,美国零售商何时结束当前的去库周期将是我国出口需求回暖的关键节点。然而我们也考虑进一步加息/高政策利率对居民消费能力持续的影响与衰退风险,以及银行业危机等高度不确定的外部性对零售商决策的影响,本轮去库周期或将深受宏观问题的影响。
二、他山之石-其他生产国的出口指标
由于1.各国出口统计数据的更新频率、更新时间存在差别;2.当前全球的贸易格局中商品/中间品的生产、出口国集中在亚洲,亚洲主要生产国的出口数据有助于我们观测当前国际商品贸易/集装箱航运需求的冷暖。
首先是市场最为熟悉的“金丝雀”韩国,从历史数据看,韩国的出口增速走势整体领先于我国,而在2023年的一季度中,韩国出口增速仍处于在明显的负增长区间,从生产国侧印证了当前经济环境下需求萎靡为生产国带来的出口压力。此外,相较于其他统计口径,韩国给出了更提前更新的前10日、前20日出口数据,有助于更早形成对当前贸易格局的思考。
其次,我们考虑当前供应链转移话题中的重点国家,越南,越南与印度两国都是所谓“中国+”供应链格局下的主要受益者。“中国+”属于当前的贸易多样化格局,欧美需求国在供应链单一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角度下选择在中国之外开立新的供应链选择。
根据德鲁里近期报告,在2017年至2022年的5年间,中国在美国集装箱进口中的份额自40.2%下降至31.4%,而越南的份额自4.4%上升至8%,印度自3.3%上升至4.7%,两国分去了中国失去的份额中的一半。全部商品进口统计中也有类似的结果。
从指标角度来说,印度数据更新与走势较越南都略显滞后。越南出口数据与我国出口数据节奏高度接近,且略有领先,更新也较为提前,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关注。当下越南出口形势同样萎靡,与韩国类似在2月的小幅上行后继续偏弱运行。
综上所述,从生产国的观测角度来看,当前国际贸易需求仍显萎靡,集装箱船航运市场或随之继续偏弱运行。
研究员:魏鑫
期货交易咨询从业信息:Z0014814
研究助理:陈宇灏
期货从业信息:F03092271
重要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CFC农产品研究)为中信建投期货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下设的农产品团队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可参与期货交易的投资者参考。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报告观点和信息仅供符合证监会适当性管理规定的期货交易者参考,据此操作、责任自负。中信建投期货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报告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报告发布内容如涉及或属于系列解读,则交易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内容的了解而对其中假设依据、研究依据、结论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交易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系列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数据来源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研究依据和研究结论的目标价格及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研究逻辑。 中信建投对本报告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报告发布之时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能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 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本报告发布内容并非交易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报告内容交易者的任何交易建议,交易者应充分了解各类交易风险并谨慎考虑本报告发布内容是否符合自身特定状况,自主做出交易决策并自行承担交易风险。交易者根据本报告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报告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本报告进行翻版、复制和刊发,如需引用、转发等,需注明出处为“中信建投期货”,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增删或修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报告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8877-780 网址:www.cfc10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