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真理观大讨论”的年代,“柳川书画院”提出“法无常法,学有渊源”,书画应当根植传统,求新求变,自立面目的价值主张,一时激起了温州乐清柳川平原上一场浪漫的文艺复兴。而这个怀有强烈个人意识觉醒的民间书画社团也终将在雁荡水墨中留下精彩篇章。本片结合雁荡山水风光,展现这群雁荡山水中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们,在温州地区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始终如一地追寻心中书画创变的心路历程......
四十年前,著名版画家张怀江先生欣闻家乡成立书画社团,为其题下“春风催绿”四字。四十年后,曾为柳川书画院编辑《柳川书画学报》的著名作家东君为本片命名“秋实映红”,这是他一路见证的成长与丰收。《美术报》副总编、著名艺术评论家赵辉先生说,“柳市地区经济繁荣,这些人大多数有他们自己本身的事业,当他们事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他们想利用文艺来重新完整自己,同时也完整这一方土地的文化,他们的存在明显已经成为温州地区的一个文化标杆。”
(资料图)
——制片人:郑儒儒
春风催绿,秋实映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些寄情雁荡水墨的青年,最终在本土的文化土壤、雁荡山水中找到了安生立命的基点。雁荡山水在他们笔下幻化出无尽的山川烟云,飞瀑流泉。
为什么40年来,这个在乡镇的民间书画社团,会如此执着地进行笔墨探索,他们究竟在探寻什么?我希望在他们的书画艺术创作中寻找答案。
胡万良:传统山水,现代探索
柳青路上的鸿宝艺术馆如今是柳川书画院社员们经常切磋交流的地方。走进鸿宝艺术馆,里面陈列着柳川书画院近百幅书画作品。胡万良是柳川书画院院长,鸿宝艺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经营企业之余,寄情于山水画创作。
也许是雁荡山的神秀奇诡给予胡万良绘画大山大水的灵感,胡万良的山水画继承了全景山水的章法,山体布局雄奇,气势恢宏,落笔沉实,方法多样。笔墨浑厚是他的绘画特色,用墨有层次感,富于节奏,复古而不泥古。在布局、笔墨、设色上有自己的现代水墨实验与创新。远远观望,气韵生动,山川神气与胸中意气相接,保有中国传统山水画天人之际的精神寄托。
胡万良早期师从金家骥先生,后进京跟随中央美院姜宝林先生研习山水画。一路探索中,他相信中国画的本质仍是笔墨语言,但“笔墨不等于零,笔墨重复等于零”。在读懂笔墨传统的基础上,他经常组织柳川书画院的社员们在雁荡山中写生,于自然山川中心神相会,人生的境界体悟与雁荡山的灵秀雄奇居然纸上。
自清代后期,山水画陷入对前人范式的辗转模仿,呈现衰微之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批判“四王山水”拘泥于复古摹写,并没有作者的创造在其中,遂提出“中国画改良”说,西学东渐又对山水画的存在提出了挑战,为了使国粹山水画重焕生机,20世纪的书画大家给出了不同的山水画改良方案,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陆俨少、李可染均在其列。笔墨如何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成为了保持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至高的艺术形式——山水画的生命活力的关键问题。
姜宝林先生先后于浙江美院与中央美院学习,由潘天寿、陆维钊、陆俨少、顾坤伯亲授,又是李可染的研究生,南北相济的求学经历,让他对中国画的继承与批判有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既要笔墨,又有现代”,追求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以及独特的个性,力图使中国画向现代转轨,让古老的中国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
由于,早期受柳川书画院“根植传统,求新求变”思想影响,胡万良自然地走向了“创变”之路。用他的话说,“我每天都在思考变化,我想创作不同于古人,不似于今人的我心中的山水。”而雁荡山,成为了他山水创变的依托,他说,“我走过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看过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山水,然而只有家山雁荡的风光让我倍感亲切,有无穷的表达欲望。雁荡山,灵秀中带有苍茫,我想要把雁荡山水的精神,通过苍茫厚实的笔墨表现出来,将雁荡山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节奏感,在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中表现出音乐的律动。”
施正:古法今法,皆为我法
施正、郑松鹤两位先生是早期在柳川书画院中竖立画学书学思想之人。柳川书画院首任社长施正说,“汲取山川之灵气,博采众家之优长,摈除门户之成见,拆去藩篱之隔阂。无论南宗北宗,皆为我宗;无论古法今法,皆为我法。”在那个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个人意识觉醒的年代,“拆去藩篱”的呼声犹如一道春雷,划破柳川沉闷的天空。
右一为施正 陈尚云摄
施正认为,“人之于艺,本出天然,而尽于性情。”他的书法笔笔有情,奔放中含稳重,激烈间无火气;他的山水画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万丈;他笔下的梅花经历生命的霜雪,看破俗尘,玉魂冰魄,暗香浮动。那些不可遏的天资禀赋,有胆有识的笔墨创变尽现笔底,于奇中能见不奇,平中能见不平。
李妙华:师法悟妙,从心而出
2001年,李妙华加入了柳川书画院,由此认识了他书法艺术的启蒙者与领路人——施正先生。施正先生有一篇文章叫做《临池偶记》,其中有一句话说“学贵在悟,悟主在心,师法悟妙皆从心意而出。”看了这句话之后,李妙华就为自己取了一个斋室名——心吾斋。
李妙华认为,临帖不是一个目的,只是提高书法水平的一个手段。书法本身就是表达一个人性情的。贵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作品里面已然包含了一个人的思考,以及在刻意训练以后的功力。
包秀杰:北碑入楷,率真浪漫
包秀杰曾对敦煌藏经洞里发现的写经书法那种随意、自然、率真、烂漫的风格所吸引。40岁至50岁,为了丰富小楷创作的内涵,他转入明清书法大家的书法体系,深研文征明、董其昌、唐寅等名家书法。近年来,包秀杰又转入北魏墓志、龙门造像等碑学训练。
自唐以后,楷书的革新似乎归于沉寂,直到清代碑学运动开始,北碑成为了楷书创作中重要的取法部分。书法家们开始从出土的金石中吸收养分,为楷书创作注入新元素。包秀杰沿此道路思考如何在楷书创作中融入北碑元素。
包澄宇:挥洒笔意,朴厚灵动
同样受到施正先生书法观念影响的包澄宇,是一名从事书法创作30余年的医生。柳川书画院宗旨“根植传统,求新求变”的精神,成为他书法学习与创作的主线。
在以古为鉴的道路上,大约3年到4年时间,包澄宇没有创作出一件作品。“求新求变”并非一日之功,他认为其背后是一个人除了传统功底之外的眼界、境界、阅历、审美观念等思想积淀。
通过博览古今中外书画作品,借鉴西方美术构造,包澄宇逐渐找到了将自己的思想、情绪融入书法艺术创作的路径。他近期的书法创作,或引碑入草,或引草入碑,结体因势赋形,朴厚灵动,不受拘束,富有创造力。
金维七: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对于金维七而言,画山水从来不是画风景,每一次画山水都是一次对大山的对话。笔墨是构成山水的“音符”,谱写出或孤寂、或挣扎、或酣畅的乐章。
而金维七想要传递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山体布局走势的位置经营,是他对大山雄伟浑厚的生命内涵的解读。雁荡山既有太行山的雄奇,也充满着南宗山水的秀丽,这无疑滋养着他全景山水苍郁稳重的画风。
李鸣:虚静冲和,浑厚超逸
1986年,李鸣加入柳川书画院,施正先生当时有一句话对他影响至今——“正其道,而悟其变”。此后,在经营企业之余,他从事书法篆刻创作,现为中国书协会员。40多年书法篆刻的体悟中,他游走在魏碑、篆书的大气浑厚,与弘一法师书法的超逸出尘之间,一重一轻,一沉一清,两者之间的张力给他带来书法创变的无穷灵感。
胡铁铮:苦心求道,南山北态
胡铁铮早年师从戴学正、林曦明,58岁只为求道进京跟随中央美院贾又福先生学画。贾又福师从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诸位大先生,这一脉“中国画改良”之路根植传统,又以契合中国画根本发展规律的再创造进行改良。
在胡铁铮书画创变的历程中,如苦行僧般“技道两进”苦苦探寻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他的山水画由心造景,内蕴哲思,孤勇大胆,抒情浪漫,诗画相依,在传统笔墨与写生训练中,去观想大自然中所包含的更为崇高、抽象、广博的精神境界,而那些方向流动的皴法犹如气在运行,天地宇宙处于激烈流变之中,具有敏锐的时代感触。他认为,“绘画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求真体现在,心灵的真、哲思的真。艺术是要求异的,这个背后是你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刘顺平:龙湫落瀑,大草豪情
“刘顺平艺术馆”隐在柳市林立的工厂楼宇之中。走进艺术馆,可以看见柳川书画院百余幅书法作品陈列其中。刘顺平最为令人乐道的是他的书法大草,走进中厅,一幅大草长歌悬于壁前,犹如龙湫落瀑,飞扬激溅,天旋地转,又似有风吹过,烟霜浮动。
刘顺平认为,草书对个人心性的抒发更为直接,他想把绘画性融入到书法创作之中。而雁荡山移步换形的特点与草书的欣赏与创作有相似性。
赵挽澜:发以诗书,幸以度我
赵挽澜先生在《秋实映红,雁荡山下四十载水墨创变》的纪录片中,用乐清方言吟诵了一首由其创作的诗歌《游八折瀑》。
15岁时,他尚是一名乡间放牛娃的时候便着迷于诗歌吟诵,当时俞龙孙先生正在乐清文化馆,经其舅舅介绍认识了俞龙孙先生,先生见一个农村贫苦人家出生的孩子,竟然如此喜欢诗歌,笔性也不错,就开始教他学诗、学书。于是,赵挽澜每周来回要徒步4-5个小时去俞龙孙先生家一次。赵挽澜先生的书法以北碑入手也是经过他的指导。俞龙孙先生是郑孝胥的入室弟子,一脉相承,循清人尊碑之说,始出唐入魏。
如今,这个传统文化心境的大退潮时代,柳川书画院的社员们积学向道,乡土情怀结合时代精神,走出了各自的风采。
沈道舜先生的章草,秀劲内敛、圆融静穆、浑朴高古、金石气浓郁,深得汉魏之精髓;郑润声的书法隶意可见,直追秦汉;赵挽澜的行书轻灵秀润,宁丑勿媚;尚文光的山水画讲究墨法水法,脱去俗尘;金维七的山水画稳重苍郁,笔繁意简......
雁荡山下,白石溪水滋养着千年柳川,柳川书画院的社员依然沉浸在自然之中,不为时尚所惑,不为地域所限,广开视野,雄视古今,各自顽强地探索着笔墨求真之路。
陈尚云摄
附柳川书画院成员名单:
胡万良,倪集和,包粹华,沈道宋,沈颉,尚文光,赵挽澜,朱方炎,戴成夫,郑润声,黄也学,石全德,陈余静,陈浙闽,陈尚云,胡铁铮,金友乐,金维七,卓向阳,戴晓球,葛微拉,葛品哲,陈景燕,朱海珊,郑建敏,叶小泉,杨海芳,包澄宇,黄爱美,尚挺克,李鸣,李妙华,钱文,薛夏伟,王乐阳,郑于中,张作淼,叶志超,彭云峰,蒋华山,包秀杰,叶倍雷,陈国平,郑松银,刘顺平,黄晓呈,叶胜隆,孙士叙。
已故:施正,徐道一,陈永夏,郑松鹤,郑源林,钱云龙,叶文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