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解密贝叶经(三)】寸叶之间 便是佛家悠悠岁月

2022-11-10 15:59:02


(相关资料图)

《大唐新翻护国仁王般若经序》云:“缇紬贝叶,文字参差。”

贝叶经,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古印度僧人为了弘扬佛法而书写在多贝多罗叶上的经文,现今南传佛教地区亦有用贝多罗写书者。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话,同样适用于古代的印度。佛经最初仅是师徒相承,口口相授,并没有见诸文字,直到西元前一世纪第四次结集时,才把经文和注疏记录在贝多罗叶上,成为卷帙浩繁的三藏经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此之前,佛经的传承是靠着当时僧人们的“最强大脑”完成的。

贝叶经的出现,完整记录了佛教原典,成为后来佛学的基础,也形成了经、律、论三藏的佛学体系,因此,在寸叶之间,记录的是佛教的岁月,也为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打下了基础。而公元前一世纪的第四次结集,是斯里兰卡大寺派的高僧,在阿卢寺(灵光寺)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将佛教三藏典籍用僧迦罗文字母拼写的巴利语刻写在贝叶上,这就是《南传大藏经》。

2000多年来,在印度、缅甸、尼泊尔,我国西藏、新疆等地,用巴利文、梵文、奥里亚文、僧迦罗文、缅甸文、回鹘文、和阗文、吐火罗文等拼写的贝叶经各种写刻本,完整保存了佛学三藏原典,更记录了人类在各领域取得的成果,因此这些文献典籍是目前世界上古文献中最为珍贵的原始资料之一,而贝叶文经也成为佛教乃至于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圣典。

如今,在印度,早期的《贝叶经》写本几乎已经失传,在中国同样已相当稀少。为了加强贝叶经的保护与研究,中国网文化科技金融融合示范基地计划以庋藏的贝叶经为核心,建立专项博物馆和研究中心,以此将“寸叶之间”的文化、历史进行探究,让典籍中记载的“悠悠岁月”活起来,从而做到古为今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