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调查研究,专家认为: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关 当前视讯

2023-03-29 15:24:01

近日,中办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作秀式调研,为新形势下扎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兴调查研究”新风扑面,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那么,为什么在当下要提出这一要求?社会上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去调查研究?做调研,又需要怎样的方法论?

带着这些问题,腾讯新闻专访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欧阳静教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核心要点:

① 现在重提大兴调查研究,我认为的确是因为当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那些只是为了完成项目的研究对政策的出台,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可能反而带偏政策的取向。

② 形式主义来源于“指挥棒”问题。上级检查怎么来评价你?原本应该是要找群众谈心,是要了解具体效果的,但现在却看你有没有材料,有没有制度。

③ 现在倡导大兴调查研究,某种程度上是田野研究方法,也是定性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的核心不在于获取多少数据和资料,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④ 我很多学术灵感都来自民间,做学术,只是用学术的语言把民间智慧进行了转换而已。

欧阳静教授

问: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历史上,1961年曾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今天,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这个文件?或者说,为什么要大兴调查研究?

欧阳静:现在重提大兴调查研究,我认为的确是因为当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中央曾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但如今脱离实际的情况仍比较多。

我的研究领域是基层治理。基层执行的一些政策和考评往往容易脱离实际。比如,前段时间去一个乡镇,那里山上条件其实很难种菜、很难开荒。但国土部门的航拍拍到了规定要复耕的地方,结果没有复耕。按航拍照片,农民得去种上菜,进行“整改”,但那菜很难成活。再比如说危房改造,空心村有老房子几十年没人住,但如果房子墙壁上有一条裂缝,按规定就要各种鉴定。类似这样的问题,脱离农民实践,容易导致浪费。

再援引我在《简约治理》一文中的总结,一些地方人居环境整治:要求对农村房屋“穿衣戴帽”,即墙面刷成统一的颜色,盖统一格式的屋顶;鸡鸭必须圈养,鸡舍必须用竹子围成所规定的样式;猪圈必须用火砖砌墙,盖琉璃瓦顶,在指定区域搭建成统一的样式……因为按规定所建的鸡舍和猪圈不仅费用高,而且离家远,不方便喂养和管理,导致很多留守老人不得不放弃饲养。

图源:视觉中国

不单单是政府部门,学术圈、研究界等很多领域也存在形式主义。能够沉下心真正做调查研究的学者其实并不多,有些人去调研,也就一两天、两三天。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调研特别多。问他们为什么要去调研,因为手上有项目,调研是为了完成项目。所以,现在做项目和做研究不是一回事了。那些只是为了完成项目的研究对政策的出台,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可能反而带偏政策的取向。

问:《方案》点出报喜不报忧、层层陪同、扎堆调研,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等问题。那么,形式主义出现的原因和机理是怎样的?

欧阳静:形式主义的根源有很多方面,大家都知道形式主义不好,但为什么要去做?

第一个问题,形式主义来源于“指挥棒”问题。这个指挥棒或者标准,是导致形式主义重要的原因。上级检查怎么来评价你?原本应该是要找群众谈心,是要了解具体效果的,但现在却看你有没有材料,有没有制度。一些基层干部,把大量时间花在怎么做材料、遣词造句上,有的为考核准备的材料一米多高,有的打印材料都可以拉成车。

高校考核跟基层政府的运行差不多。比如教学评估、一流学科建设评估,都有相关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这个指挥棒告诉你,达到它的标准,就合格,超过标准就优秀,于是就会出现为了达到标准而出现的“包装”等形式主义。拿高校本科教学成果奖为例,很多时候是为了去评这个奖而评这个奖,因为只要得了奖考核指标中就能加分。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包装、打造等与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不相关的形式主义。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考核部门会设计这个标准?考核标准表面上特别简单、评价客观,避免了主观,这其实也导致了官僚主义。上面的人来考核下面的人,不是通过实际工作,你做了什么事,更不是通过深入群众,听群众的评价,而是通过一些看得见的简单化、标准化和操作化的指标,就会出现群众的口碑和实现的“成绩”不相符的现象。而那些群众不认可的“成绩”大多也是形式主义。

问:除了形式主义问题,现在的调查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

欧阳静:调查研究的核心不在于获取多少数据和资料,而是具备问题意识,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在高校讲定性研究方法。现在倡导大兴调查研究,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这种田野研究方法,也是定性研究方法。但是,在学界和高校,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是非常非主流的,很边缘的。

现在主流的方法是定量,搞数据、模型。比如一些大学的课程设计中,方法课都叫计量统计、数据模型。一些学生把自己当做数据收集员,读博士的时间主要就在找数据,然后通过模型软件,做出论文。但学生说,做论文的模型软件可以帮你需要什么结果就可搞出什么结果,实在对不上,就编数据。“数据”从哪里来?很多是从网上获得,不是从实践中获得。但学生们坚信,如果没有数据就搞不了“研究”,发不了论文。但找数据不是真正的调查研究。因为要去找数据其实代表你的命题已经成立了,甚至已经有结论了,只是想找个数据来证明和包装一下。

图源:视觉中国

因此,调查研究,前提要具备问题意识,能够区别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假问题。现在学生普遍缺少问题意识,下基层调查,就是去收集材料、搜集数据。真正的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跟着这个问题走,去寻找原因和解决困惑,在解决困惑过程中,各种因果关系、各种关联就出来了。

党的历史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都是调查研究的典范,都是解决真问题的。

问:您常年从事基层调研,有不少传播力很广的作品。可否分享做调研研究的方法论?

欧阳静:做基层调查研究,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小白”,对基层毫无所知,去基层呆一个礼拜就发现好多问题、好多困惑。

我第一次去乡镇时,就有这样的感觉:这乡镇怎么跟我书本上完读的全不一样啊?有困惑之后,接下来是怎么解决,方法如下。

第一,参与式观察。我做博士论文调研时,在桔镇待了一年,把自己当成基层干部。开始没人搭理我,所以第一个月,我没有任何目的,就让基层干部群众认识我,跟他们一起下乡、开会、工作……啥都干,我带着谦虚的心态,成为了一个实习生。同时,我把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晚上记下来。

第二,访谈。博士论文期间,我一一访谈了40多个干部,每个人至少一次访谈,这是正式访谈。还有非正式访谈,比如吃饭聊天时,去抓住机会问。冬天农村有烤火,我经常和他们一起烤火聊天。不知不觉地,乡镇干部不把你当成一个调查者,而是把你作为一个倾诉的对象,敞开了心扉。各种场合你都是非正式访谈的场景。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似的,感觉一天跑了几个地方,其实你没办法在一天之内深度了解一个问题。很多人调查一下去就召集一堆人座谈。我的经验是座谈很难了解到真实的东西,因为那么多人很容易讲那种普遍性的东西。我几乎不做座谈而是访谈,经常一天访谈两个人,上午一个,下午一个。

以上两个方法,简单而又不简单,简单是指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不简单则是需要你的虚心、交心和用心。

我调研的桔镇,很多干部都是我的朋友,10多年来,我跟他们维持了很好的关系。我有疑惑的话,可以随时问,可以随时到他们那儿去,但我现在去那儿就不需要待那么长时间,因为我已经有经验了。

问:“高手在民间”,基层治理领域调研中,是否从群众、干部那里获得过一些民间智慧?

欧阳静:我很多学术灵感都来自民间,来自群众和基层干部。我做的学术,只是用学术的语言把民间智慧进行了转换而已。比如,我做政府治理研究和博士论文,提出“策略主义”的概念,这个概念完全出自基层干部给我的启示。我与基层干部相处期间,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不犯法,摆平就行,搞定就行。”我就从学理上分析他们到底摆平啥、搞定啥。原来,基层政治运作的逻辑既不是按照韦伯科层制的程序主义运作,毕竟程序主义还怎么去摆平搞定?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约主义。我就把它转成了“策略主义”:变通和非正式运作。并且能理解在复杂的基层社会,不能只讲法治逻辑,它还是人情社会,需要变通,需要法理和情理融合,需要非正式运作。

我所在的以贺雪峰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长期坚持田野调查,有大量优秀的调查报告,这些报告所提出的对策也不都是我们提出的,都是总结基层干部的方法。

基层干部其实也愿意与我们聊天,觉得我们替他们发声了,他们有参与感、价值感。事实上,团队中很多调研报告形成了内参,获得了高层重视,推动了基层治理。

还有人问我为什么热心去做田野调查?因为你粘贴复制是没办法寻找到意义的,走入基层,走入民间就能发现巨大的意义。(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