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都撑不住了,谁还能搞元宇宙?

2023-02-13 16:48:03

2023年开年才一个多月,科技公司里已经有10万人丢了饭碗,其中很多来自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等大型企业。

这次绵延数月的硅谷裁员,被业内评为“20年来恶性程度最高“的裁员潮。曾受资本热捧的元宇宙也不能幸免:


(资料图片)

在137亿美元巨大亏损的现实面前,扎克伯格用烧钱支撑的元宇宙梦想,正承受空前压力;微软大步撤离元宇宙,AR/VR部门受到严重波及。

一边是降本增效、“断臂求生”的科技大厂,另一边则是野蛮生长的初创企业。

在全球卷起的XR创业潮中,科技巨头裁员或许能为初创企业飞速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大厂面临“创新窘境”,元宇宙要凉?

自2021年以来,包括微软、Meta、谷歌、英伟达、苹果、Autodesk等科技公司已累计为“元宇宙”投入了1770 亿美元。科技巨头持续大规模烧钱,但进展却不尽人意。

Meta作为元宇宙领头羊,颓势尽显,风光不再。除了全球市场对硬件需求的萎缩,Meta的软件业务也不容乐观:收购不到两年的元宇宙平台Crayta宣告将于今年3月正式关闭。

最近发布的财报也显示,Meta的元宇宙项目Reality Labs在2022年总亏损137亿美元,预计2023年营业亏损还将大幅扩大。在上周的业绩电话会议上,虽然扎克伯格表示会将这项“长期战略”坚持到底,但也不得不强调“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裁员”,并将2023年称为“效率年”。随后Meta公司股价飙升超过20%。

管理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到,对于大企业而言,当面对新技术和新市场时,恰恰是’完美无瑕的管理’导致它们最终的失败。

已经上市的成熟大公司更在乎公司资本结构和资本回报率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管理者往往将资源倾注在技术路径更清晰、更具有可行性的现有产品迭代。也就是说,预期回报将反推资源流向延续性创新,而非破坏性创新。

面对通货膨胀、美联储加息等多重因素影响,快速调整业务结构以提高盈利能力,是大多数企业为实现“长期目标”打上的第一层保护色。在这个过程中,前景不佳、投入过多而未能实现盈利的研发、产品和业务部门首当其冲,裁员指标更多。

微软首席执行官Satya Nadella在一月份给员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此次裁员预计将影响微软员工总数的5%,同时公司将进一步“调整成本结构”。

在2023年开年的第一波裁员中,微软就将裁员重点集中在相对边缘的虚拟现实部门,包括HoloLens、混合现实(MR)部门、AltSpaceVR在内,都大降幅核心架构。

在国内,元宇宙的热潮也在快速冷却:腾讯数字藏品平台“幻核”被裁撤,字节关停了元宇宙社交APP“派对岛”,TME数字藏品业务也被叫停。

CCS Insight分析师Leo Gebbie表示:“如果一家公司有能力在一夜之间改变VR市场,那就是Apple。”但低迷的电子消费市场也迫使苹果不得不做出改变。最近,坊间陆续传出苹果考虑到成本和量产情况,会降低头显配置的消息。如果苹果头显只是Quest头显的升级版,而没有更多亮点功能,最终很可能沦为姗姗来迟的炮灰。

巨头“断臂求生”,创企野蛮生长

一边是降本增效、“断臂求生”的科技大厂,另一边则是野蛮生长、求贤若渴的初创企业。

根据相关数据,2022年XR产业全球融资并购金额达265.1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种子、天使和A轮的企业总占比达到51.7%,战略投资和并购仍占较高比例。一方面说明XR行业创企增多,行业扩张迅猛,全球正迎来XR创业潮;另一方面说明战略融资和并购是诸多企业布局VR/AR的重要方式。

从XR产业的细分领域来看, AR相较于VR仍处于硬件发展早期阶段。目前苹果、Meta 等海外巨头皆尚未推出成熟消费级产品。加之AR具备赋能现实的特点,理论上更具市场发展潜力,吸引了消费端AR的创业潮、布局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球约有超 50 家AR品牌厂商。除了一些老玩家之外,近两年国内外AR初创企业也尤为突出。

AR 初创企业主要由传统手机行业高管、技术专家转做AR智能眼镜。预计2023年仍是AR新品密集上市的一年,有可能发布AR眼镜新品的厂商包括苹果、三星、OPPO、Snap、小米、PICO、雷鸟创新、Rokid、Nreal、TQSKY等。

行业的快速膨胀促使企业迅速“招兵买马”,在此背景下催生了不少以VR/AR为主的就业岗位。观察元宇宙行业相关岗位的人才供给情况,2022年元宇宙岗位总体竞争指数为50,即平均每个岗位收到50份简历投递,其中招聘量最大的研发岗竞争指数最低,处于人才供给相对缺乏状态。除了企业的需求,国内多个城市也出台了发展元宇宙的相关政策,同样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

而在裁员潮下,中高端人才选择公司的态度在发生变化,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根据猎聘数据,与2021年第1季度相比,2022年第1季度,中高端人才投递大公司(1000人以上)的比例降低,中小规模企业投递比例有所增加。从职场流向来看,

被“抛弃”的人才最终流向哪里?

美国就业信息网站Layoffs.fyi的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科技企业的裁员人数比上一年猛增13倍,达到约11万人,全球整体裁员人数约为16万。

图表来源:layoffs.fyi

尽管如此,整个IT技术行业的就业并没有动摇。

根据美国就业数据,截至2022年下半年,IT产业新增就业人数减掉离职人数的“净流入”达到每月1万人以上。美国人才服务公司ZipRecruiter的数据显示,被科技企业解雇的人约8成能够在3个月以内重新就职,很多人轻松找到新工作。

回顾美国科技产业发展史,新旧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也由这种趋势推动。

2000年前后IT泡沫破裂后,许多科技人才失业,而苹果正好及时招揽了这些人才,后者得以在2001年推出iPod,在2003年推出iTunes Store,在2007年推出首款iPhone。

2009年,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aundation)在一项研究中发现,2009年《财富》美国500强企业中,有超过一半的公司是在经济衰退期或金融危机时期成立的,例如在美国经济滞胀时期成立的微软和苹果、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期成立的索尼、在金融危机时期成立的Uber等。

随后报告也指出,经济衰退刺激公司增长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经验丰富的员工被解雇后更容易发现创业机会,成立自己的事业;二是高失业率使得初创公司更容易招揽到潜在员工。

离开科技大厂的人才分散到初创企业便能大显身手、播撒新科技的种子。

AR初创公司Humane将于2023年春季发布首款可穿戴设备及相应的操作系统。该司由Iphone界面设计师Imran Chaudhri和苹果库比蒂诺UI部门前团队成员Bethany Bongiorno合作创办,团队中也有不少苹果的老员工,如Patrick Gates(iCloud、FaceTime和Messages的前工程总监)、Ruben Caballero(Apple工程副总裁和负责初代iPhone的团队成员)。

当元宇宙的商业叙事进入阶段性平稳发展期,由狂热转变为理性,意味着市场对项目和产品有了更清晰的商业化认知。

技术应用本身呈现成熟度曲线的形态,有高潮、有低谷,也有复苏。在美国科技产业史上,颠覆性创新都没有发生在行业前三名,且发生技术性创新变革时,老牌领先企业总是被淘汰: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在短短几年内被智能手机浪潮击败,柯达胶卷被数码相机淘汰……

而创业者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找到新旧技术S曲线的交汇处,在暂时看不到前景和明显效果的阶段,坚定投入,或许就会像历史上大部分成功的技术革命一样,悄无声息且势不可挡地开启一个“新时代”。

二十年前的美国互联网泡沫,是在人们预期互联网技术将极大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盈利能力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最终破灭,但泡沫中投建的通信基础设施、技术成果并未消失。

二十年后,“元宇宙泡沫“濒临破裂,但在这个过程中投入的大量高科技、培养的高端人才并不会消失,相关的创新活动也不会立刻停止,破碎泡沫的养分或许会让更多探索者飞速成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