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天下!总规模近千亿元!多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2023-01-09 15:34:39

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武汉光谷、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每一座有梦想的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科技创新"王牌"。


(资料图片)

在安徽合肥高新区,同样有一片创新“高地”——科大硅谷,它主要围绕中科大布局,侧重于师生创业和成果转化。

不久之前,安徽省、合肥市出手,共同出资300亿成立了一支新基金。这支基金重点关注在科大硅谷创办的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是目前首支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基金。

号称要打造“创新创业理想之城”的杭州也宣布成立一支50亿母基金,同样剑指科技成果转化。

在刚过去的2022年,“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科研、产业、资本等各界人士口中的热门词汇。与此同时,各地掀起一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热潮。

-1-多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至少10余支,总规模近千亿元

2022年12月22日,安徽省与合肥市共同出资设立的科大硅谷引导基金注册成立。基金总规模300亿元,首期注册规模15亿元,重点关注在科大硅谷创办的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

这是目前首支围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基金。

号称要打造“创业创新理想之城”的杭州,更是不甘落后。12月1日,杭州印发《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到,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资,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概念验证工作。

与此同时,杭州还立下flag,未来5年要加快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推动100项以上标志性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力争实现打造全国颠覆性技术转移先行地、全国首个成果概念验证之都。

除了合肥、杭州,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首支由九城市政府共同出资的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2022年7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功备案。这标志着这一基金项目投资的正式开始。

这支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20亿元,由上海松江区、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以及海通证券共同出资。在其成立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将以增资形式出资。

该基金主要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2022年8月,中科院与山东省、济南市达成共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合作协议,由国科控股联合山东高速集团、山东新动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济南市财政投资基金控股集团共同发起设立一只科创母基金,主要目的是推动中科院济南科创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同月,河南也宣布将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在中原科技城孵化期、种子期、成长期的科研成果转化企业。

除了一些政府牵头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外,一些企业也选择与高校牵手。

比如,2022年12月12日,中南大学与执君资本、湘投基金共同发起设立“湖南湘投执君生命科学产业基金”。该产业基金首期目标规模10亿元,重点关注和投资中南大学医疗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这也并非孤例。2022年11月26日,“北京大学百洋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金”捐赠签约仪式举行。百洋医药集团捐赠设立为期10年、总金额2000万元的基金,用于支持北京大学医学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

北京市也在积极探索市场化成果转化机制。2022年6月,北京设立启动30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其中80%将投向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阶段。

据创头条(ID:ctoutiao)不完全统计,在刚过去的2022年,各地新设立或启动的大大小小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至少10余支,总规模近千亿元。它们大都围绕着科研院所、高校布局,主要用于早期科技项目的孵化。

-2-基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走出“死亡之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要打赢这场攻坚战就需要支持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力量,瞄准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并且做好后期的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也想做成果转化,技术和团队都是现成的,但没有钱啊!”一位大学教授的肺腑之言道出很多科研人员的心声。

作为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手握大量科研成果,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很多科技专利束之高阁“藏在深闺人未识”。

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货架上的商品,看似距离并不远,操作起来却需要迈过很多“坎儿”。

在科技界有一个说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难以跨越小试、中试的“死亡之谷”,因为早期创新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缺资金,应用场景少,无法了解市场真实需求……任何一条都可能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即使一些高校院所的科研团队掌握着优质的早期原始创新项目,也很少有投资人愿意投这种过于早期的项目。资本往往乐于追逐相对成熟的项目。

另外,科学家本来就欠缺上“谈判桌”的经验与实力。面对各种复杂的投资协议、对赌条款、退出要求等,双方哪怕是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都可能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情。

此外,长期以来,企业对成果信心不足、专利要价高、合作谈不拢等问题也是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难点。

各种因素叠加,导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30%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能够真正形成产业的科技成果仅为其中的20%。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

随着“投早投小投科技”成为创投圈主流共识,一支支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难题也有望逐步缓解。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社会力量投向具有市场化前景的“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成果。重点投向具有市场前景的实验室成果、中试研发项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创新项目成果、重点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从前图来看,目前不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都是围绕着科研院所、高校布局,主要用于早期科技项目的孵化。

事实上,早在2011年,科技部、财政部就联合推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2021年,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36只子基金,资金总规模624亿元。

-3-

钱是否能解决所有问题?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由此,资本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投资机构“抢投”科学家。而高校、科研界也掀起一股科学家创业风潮。

比如,深圳科创学院院长、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和学生汪滔共同创办大疆公司,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院士和学生张国强创办了中国氢能燃料电池第一股“亿华通”……

这种师生共创的模式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常见方式之一。也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瞄准早期关键原创性技术的难题。

不止如此。真正硬核的科技大拿的梦想也远不止成立一两家公司,而是要打造自己的科创“梦工厂”,建立起产业、教育与投资之间的生态闭环。

比如,李泽湘教授就正在“批量制造”大疆。依托港科大实验室和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孵化出上百家硬科技企业,诞生云鲸智能、海柔创新等众多独角兽公司。

然而,有钱是否就是万能的呢?显然不可能。除了科学家资源、资金之外,能否聚集包括市场开拓在内的各方面专业人才也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最开始实验室的研发,到概念验证、组建团队、小试、中试,再到建厂工业化大生产,投放市场,营销宣传,产品更新迭代等,走好每一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何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的有效链接,也是产学研界一直在探讨的重点话题。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还存在信息不对称、技术供需两端沟通效率低、技术确权确价过程不够规范透明等情况。而且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技术、法律、金融等多方面问题。

这就需要从产业链、服务链条上全面疏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梗阻”。 比如,技术转移转化的人才培养就是迫切的需求之一。

技术转移转化人才既了解市场需求,又擅长经营管理、同时又懂技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打造一支过硬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服务仍存在“规模小、服务少、能力弱”的现象,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缺乏。

近年来,各地也在加强技术经理人的培养力度。比如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地纷纷设立技术转移学院或研究院。

因此,想要做好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地区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提供资金、人才、产业服务、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

正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所说,“创新像煲汤,有好食材还不够,放在一起也不够,还要持续文火慢熬,所有优质食材才能彼此作用、充分融合,直至浑然一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