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三月的南京,生机勃发。与此同时,一场小剧场戏剧的狂欢正在这座城市上演,南京人也迎来了一个“戏剧的春天”。
3月15日至4月12日,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南京新剧荟”、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接踵而至,三场盛宴46部剧目将与市民观众见面。
文化艺术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精神品质,文化艺术空间则是城市文艺气息的重要载体。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艺氛围浓郁,与小剧场戏剧有着特殊的缘分。
1989年4月,全国第一届小剧场戏剧展演在南京举办。如今,南京已有107个小剧场,其中,有以传统戏曲演出为主的梅花小剧场,有专注于原创剧目孵化的小剧场,有高校的大学生实验剧场,有文旅融合、商业综合体配套建设的小剧场……这些小而美的文化空间是南京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戏”。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丰富,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新时代里,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南京立足本地特点,打造小剧场等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把看戏、观展、沉浸式体验等活动有效融合,既能满足市民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发挥着“以文促教”“以文促旅”“以美育人”等重要功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塑造城市文化品格。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在南京,活跃的文艺空间和丰富的戏剧展演活动,不仅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发展机会,推动了文化领域的繁荣,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观众,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实效性和精准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