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邮政局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度“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梁平榜上有名,成为渝东北片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
蟠龙镇扈槽村,“二环路”与产业便道相互交错
(资料图片)
近年来,梁平围绕乡村振兴和“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求,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目标,高质量打造出一条条兴农惠农的康庄大道。
从“通达”到“通畅”
完成“建好”硬任务
季冬时节的万石耕春景区,青山环抱,云雾缭绕。驱车行驶在渔米路上,一路秀美的人文、生态景观,美不胜收。
2020年,渔米路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居高远眺,该路将万石耕春·千年良田和万石耕春·龙溪渔歌两大产业区连成一线,使两地车程由一个小时缩短至二十分钟。道路串联起5000亩杨梅蓝莓基地、3000亩花生基地、1200亩梨园、800亩葡萄园、600亩草莓园等特色农业基地,沿线打造万石耕春、双桂田园、仁贤厚德等主题观景台、文化广场6个,沿途广泛种植银杏、水杉、红叶石楠等观赏植物,因地制宜在不同节点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渔米路”礼让段,汽车行驶在音乐公路上
公路通,一通百通。依托良好的产业、生态优势,渔米路周边建成民宿、体验式农业园10余家,水稻、鱼虾、水果等农产品产销两旺,沿线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真正实现“修建一条好路、带美一线生态、带旺一地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渔米路是梁平以路兴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梁平区坚持路网规划编制精准合理、建设协调统一,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统筹综合交通、产业布局、全域旅游、精准扶贫等有效衔接,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通村畅乡、外畅内联、蕴含路域文化的农村公路网络。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梁平区累计投入资金约18亿元,新(改)建通“四好农村路”2500余公里。因成绩突出,梁平于2019年获评重庆市“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县,“绝佳二环”板板桥至蟠龙洞段被中国公路学会评为“2019全国美丽乡村路”;2022年4月,重庆市“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推进会在梁召开,梁平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得到广泛认可。
以“方法”促“高效”
实现“管好”硬目标
目前,梁平现有农村公路3986条、总里程4818公里、路网密度达255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如何夯实公路管养主体责任,确保公路管养任务顺利完成?“路长制”给出答案。
高标准建设的梁平区公路应急抢险中心
“我们印发了相关制度文件,明确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机制,形成‘总路长+县乡村三级路长’精细化管理体系,组建‘路长’工作团队,负责辖区公路日常保养、路域环境整治、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应急抢险保通等工作,并同步落实‘三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梁平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落实各级“路长”460名,农村公路“路长”设置覆盖率达100%,实现了农村公路“级级有人管、路路有人养”。
此外,梁平区还强化路政联动管理,成立正处级事业单位区交通建设服务中心,与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进行联勤联动巡查;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率先实现区县级交通——公安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率先在区县层面应用“勤务通”开展日常工作,推广路政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通过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加强护路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爱路护路意识,推动“畅安舒美”管养目标实现。
以“精细”促“美丽”
达到“护好”硬要求
一条好路,三分建、七分养。“四好农村路”——“建好”是基础,“管好”是手段,“护好”是保障,“运营好”是目的。
百里竹海旅游度假区,旅游公路盘旋在竹海晨曦间
为进一步提升精细化养护能力,确保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规范、安全、有序、高效运行,梁平区坚持以专业化自动检测车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方式采集路况数据,分类推进农村公路升级改造。近三年,全区累计投资超1亿元,整治农村公路安全隐患1231处,建设农村公路安防设施870公里,完成危桥改造66座,县乡道安全隐患整治率达100%。
机械化是现代公路养护的必然趋势。位于梁平区G243开屏线K87+100处的公路应急抢险中心,拥有高空作业车、铣刨机等设备16类106台套,是全市规模最大、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区域性公路应急抢险中心。不仅如此,梁平区还通过加大养护机械操作手培训力度和提升养护作业人员专业素养等方式,建立起一支专业的机械化养护作业队伍,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反应,为抢险救灾、恢复道路畅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良好的路域环境和完善的停车、休息、观景附属设施是新时期社会大众出行对公路交通行业提出的新需求。为此,梁平区有力推进美丽公路建设,注重以美育路、以文辅路,结合道路地形条件及当地人文历史,建成“二环路”“渔米路”等特色公路,并对有条件的1500余条公路实施植绿补绿,打造路在景中、路景相融的唯美意境,成为梁平乡村振兴建设新亮点。
以“融合”促“发展”
完成“运营好”硬指标
近日,一辆农村客运车缓缓停靠在龙门镇马鞍环线站牌处,村民们有序上车,前往目的地。在马鞍村村民梁留恩的印象里,过去村里不通客运,村民去镇上大都乘坐摩托车或三轮车,又冷又危险。自马鞍环线公路农村客运班线开通后,龙门镇河龙、马鞍、龙凤、拱桥、乐胜、沙井等村(社区)的约1.7万村民实现坐客运去镇上赶集的愿望,有效解决“出行难”。
建好、管好、护好“四好农村路”,最终是为了“运营好”,方便群众便捷出行、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在探索如何“运营好”的初期,梁平区就找准了目标——坚持走城乡客运一体化之路,科学规划建设服务功能完善、接驳换乘便利的交通站点,提高农村客运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打造景区专线靓丽名片,提升景区服务软实力。
截至目前,全区开行农村客运班线达159条、农村公交线路5条、运营农村公交15辆,实现乡镇等级客运站全覆盖。
凭借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梁平区还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快递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物流配送和电商发展。“我们加快交邮、邮快、交快融合,整合邮政、顺丰等10余家品牌快递公司入驻农村,并结合农村客运车捎带小件的形式,将快递由城区送至镇乡、镇乡送至村。”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农村电商方面,梁平区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电商”网点338个,打造全国“淘宝村”2个,做靓“梁平柚”“曲水李”“冷沙米”“袁驿豆干”“礼让豆筋”等特色农产品品牌110个。202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95.4亿元,农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四好农村路”切实为农村带去了人气、财气,为党在基层凝聚了人心。
如今的梁平大地,一条条高标准建设、全方位打造的“四好农村路”,穿行于绿水青山间,镶嵌在秀色翠美中,将一个个美丽乡村串珠成链,便利了群众出行,加速了产业升级转型,带动了梁平全域旅游发展,连通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奏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强音。(文 谢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