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简讯:吴远胜:“眼镜书生”的新闻情结

2022-10-31 18:54:32

当群山已悄然在夜的幕布下陷入寂静时,在甘孜州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吴远胜的办公室内,清晰的键盘敲打声伴随着明亮的灯光在夜空下显得格外显眼。

热心 激发写作源动力

从刚开始从事新闻写作的门外汉,到现在的层层进步,在媒体老师及同事们的耐心指点下,他把握住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写好新闻报道。


(相关资料图)

“如何从日常琐事中把握住新闻点?”才开始从事新闻写作时,吴远胜便时时挂在心间,为此,早晚必看新闻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

“每天下班的时候,他都会在办公室加下班,从到单位以来,他一直是这样。”青年干部杨奇对此感受颇深:“每天来得最早,下班走得最迟的就是他。”

在吴远胜的办公桌旁时常摆放着两本小册子,一本是词语收集,另一本是语句收集。拿吴远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好记忆比不上烂笔头。”

一篇好文章的构成归根到底是字、词、句,吴远胜深知这个道理。在大学就读工科的他,虽然文字功底比较差,但凭借着一刻对新闻的热爱,常年注重对词语、语句的累计,硬生生把自己从门外汉变成了业类新锐。

在累计字、词和常年阅读新闻的基础上,吴远胜还深入对新闻结构、写作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诸如倒山角、并列式、递进式等诸多新闻写作方式。

“看见大伙辛苦的工作,我特别想去写他们的事迹,报道群众生活中的点滴。”这是吴远胜刚入职宣传文化员的初衷,而这些年来,他也始终怀揣这份初衷,在一步一步坚实的步伐中抒发着新闻写作的热忱。

入心 走访一线田地间

基层是新闻资源的“富矿区”,但是大量的新闻都是以隐形形态潜藏在基层的各个角落。作为一名一线通讯员,必须要入心,要时刻保持着对外界事物的敏感,才能从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题材、挖掘题材。为此,吴远胜时常手拿一本笔记本奔走在乡城县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

“要写出好的文章,就要走到群众中去,听群众的诉说,过群众的生活。”这是吴远胜的座右铭。

本来不会喝酥油茶、跳锅庄,在长期的一线走访采访中,他也成为了干部群众的好朋友,由于高度近视,大伙都热心地称他为“眼镜书生”。

一次,吴远胜在青德镇亚金村采访致富带头人中,刚好遇到村民“打平伙”。在采访的间歇,他顺便问了下:“你们这个打平伙和其它的地方还不一样咯,还有跳锅庄、技术员也来参加咯。”受访者笑着回答了一句:“吴哥,你还不晓得啊,我们今天是在开展农牧民星期天呐,打平伙只是其中一项内容。”于是,在进行深入了解后,一篇题为《乡城县:农家院落里的“农民星期天”》成稿。

乡村振兴新闻外宣涵盖方方面面,如何进行采访?为了更好地采稿,因此,在每次采访前,吴远胜都会针对专题采访内容,认真查询相关采访的政策内容,作好采访提纲。

“去采访,还是要做足功课才行,不然去采访,问什么自己都不清楚。”在做好采访提纲的基础下,吴远胜还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和群众一边聊天,一边记录。聊到情感深处,他还和受访者一样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眼含泪花。

就在2021年6月份,吴远胜去采访青德镇巴乌村民宿管家阿着木呷时,本来预计采访1个小时的稿件,结果采访到最后花时近3个小时。采访结束后,受访者还意犹未尽。

精心 注重文章传帮带

要提高文章质量,精心修改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吴远胜在完成每篇稿子时,都会反复进行修改,生害怕错了一个字。

“不要小看一个错别字,如果一个字写错了,就是自己的责任没尽到位。”在日常写作中,吴远胜常常这样告诫自己。

自己写的稿件,自己再去审稿,错误很难避免。为此,吴远胜经常向媒体老师及同事们进行咨询,如何更改这样的失误。后来,在老师们及同事们耐心的帮助下,加之日常积累,吴远胜审自己的稿件,错别字越来越少。

同样,稿件的精心还体现稿件的精确上,为了让撰写的稿件“零错误”,吴远胜还自创了稿件对审机制,初稿成型后,把初稿发回受访者或受访单位进行回审,在经过回审同意后,再上报上级媒体,最大限度避免了因稿件内容而产生的失误。

另外,由于长期热爱新闻写作,在加班加点完成稿件的基础上,吴远胜还与热爱写作的其它同事进行分享经验。

每次在接收到其它写作爱好者的素材后,吴远胜都会把修改好的稿子再次发给写作爱好者,并告诉他们哪些是自己修改的地方,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要共同进步嘛,以前我写不来的时候,也是老师们和同事们这样帮助我的,我现在会一点了,我还是要帮助别人。”吴远胜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人,在自己进步的同时,也毫无保留的帮助别人。

有人这样问:“吴哥,未来你有何打算?”吴远胜谦虚地说道:“有句俗话说得好‘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新闻报道的路还长,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多。”(文 杨春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