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以来,甘孜州乡城县持续实施入村帮扶,在干部人才下沉一线后,乡村振兴处处呈现出和谐发展的景象,通过走访,笔者对部分帮扶干部进行了解,用笔记录他们工作生活中的点滴,而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格绒次称:村民身边的“暖心书记”
“村民的事情,哪怕是点滴小事,我们都要尽力去做好,这样才能不愧对大伙对我们的信任。”这是格绒次称的座右铭,在实际中,他也用实际行动这样践行着,由于为人随和,也被村民热心地称为“暖心书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深入走访热打镇阿都村五保户、老党员、残疾户、困境儿童等低收入家庭时,格绒次称发现崩扎户是单亲家庭,现年6岁的孩子扎西泽仁因为从小疾病、是肢体一级残疾。于是,格绒次称自掏腰包每月给泽仁扎西买衣服和零花钱,前后共花费2100元。
一次,格绒次称在走村入户时,看见有两户村民为了雨水排放问题,在村里吵得不可开交。于是,他为快速走过去劝解,苦口婆心地反复做双方的思想工作。
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格绒次称多次和村“两委”其它干部走进这两户村民家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开展协调。经过几次的努力,终于把两户的矛盾纠纷调解完成,这两户村民从此化干过为玉帛。
诸如此类的大小矛盾,他不知调解过多少次,最后都得以成功化解。
阿都村坐落于三条河沟中间,随着汛期到来会对全村44户294人有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危险的隐患。
为了消除隐患,格绒次称积极向上级汇报隐患排查情况,积极申请到总投资2500万元的防洪提项目。
罗绒降村:保持乡村振兴一线“尖兵本色”
青德镇仁堆村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全村耕地面积232亩,50户308人。由于气候常年偏低,粮食作物种类较少,产量很低。村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就只能仅仅依靠季节性的虫草、松茸。
恶劣的气候、收入的单一是退役军人罗绒降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一直挂心的事情。在了解到仁堆村集体经济高原牦牛养殖合作社运作还不够完善、管理模式还不够科学、内生动力还不够强等问题后,罗绒降村辗转难眠。
针对发现的问题,在经过无数次入户调查和多次村民大会后,罗绒降村瞄准未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要点,制定新的牦牛养殖标准和管理机制,并进一步完善牦牛养殖理事会,构建出“支部-农户-牦牛”三位一体养殖模式,为高山牦牛养殖规划出新的发展思路。
同时,在他提议下,村里面以党支部为主导,对牦牛养殖情况进行全程动态监测,实时掌握牦牛生长、生产、防疫等情况并建立动态监测台账,统一向养殖人员提供防疫技术指导,从根源降低养殖风险,不断引导养殖户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发展路子。
“只要我们大伙上下一条心,我们的集体产业就会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也就会越来越好。”罗绒降村以朴实的话语践行着自己作为第一书记的担当。
向举:高原“天村”退役军人帮扶情
从部队尖兵到水电集团再到帮扶干部,转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责任与担当。作为退役军人,向举始终牢记“革命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扎根高原,处处听取群众心声,时时牵挂百姓冷暖,尽心竭力解决群众困难,用一串串帮扶印记擦亮乡村振兴美丽“底色”。
在享有“天村”之称的水洼乡那拉岗村入村摸排时,长期在四川省水电集团大竹电力有限公司工作的向举发现基站通信设备后备电源(蓄电池)损坏没及时更换,这对突发火灾后的及时扑灭火的通讯有潜在阻碍。
在他的积极汇报下,在派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最后协调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通管局和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等部门(单位),及时对村里和其它村的通讯基站进行排查清理,对部分基站通信设备提档升级、更换基站备用电源和电源配置增容,重点配置、提升保障,切实解决乡域内森林防灭火电网停电避险和通信基站保供电的矛盾,进一步保障全乡通讯稳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为了营造文明新风氛围,在他的积极争取下,大竹电力有限公司积极支持3万元,制作党建文化墙。把文明劝导、家风家训进行上墙公布,并送宣传板入户悬挂,让村民抬头能见、耳熟能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厕所革命”中,向举还积极向集团公司、大竹公司沟通汇报村里实际情况,争取到32.26万元资金用于帮助村民的厕所进行改造升级,所在公司还捐赠了1.2万元给村买办公电脑和打印机。
“乡村振兴搞得好不好,关键看老乡富不富。”结合村里得天独厚的风景,向举和其它驻村队员一起谋划乡村旅游,大竹电力有限公司还为“天村森谷野奢露营地”项目捐赠了2.9万元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另外,向举通过社会资源帮助销售本村和其它村里的包括虫草、松茸、奶制品、中药材等农特产品近40万元。
洛绒扎姆:小女子甘当驻村“铁闺女”
从机关到田间、从办公室到农户家,工作方式的不同无疑是对洛绒扎姆最大的考验。为了尽快进入正斗乡永德村新的角色,本着在县纪委监委严谨的工作作风,洛绒扎姆在入村的两个月内走访了全村90户村民,每到一户都细致深入了解村民的情况,因户制定所需解决措施台账。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没有驻村走访经验,才去一至两户村民家中时,洛绒扎姆还很腼腆,脸涨得透红,像极了丰收时的苹果,说话还时不时打结巴。村民们更是心中打起了鼓:“这个和我家闺女一样大的第一书记能留得住?”
“说实在的,刚开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紧张,来到村民家中,看到村民热情而盼望的眼神,就渐渐打消了我心中的顾虑,既然来驻村当第一书记,要干就干好,不辜负大伙的期盼。”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洛绒扎姆这样说道。
通过走访,洛绒扎姆了解到2020年洛绒仁巴家里因女婿车祸去世,家中两位年迈60老人,孙女在读大学生,唯有依靠女儿一人务工收入,家庭生活困难。针对发现的问题,她及时向乡政府申请了公益性岗位,由其女儿担任生态护林员,每年一万元以上。
“这个女娃娃实在太好了,晓得我们家生活困难,不仅帮我们申请了公益岗位,还常常到家里来帮忙做这做那,人家都说我有两个闺女。”一提到此事,洛绒仁巴非常感慨。
从任职到现在,洛绒扎姆常常跑了东家又跑西家,从白天到晚上事情安排的满满当当,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是村民家家户户的闺女.一次,洛绒扎姆正在吃中午饭,突然接到一个村民电话说是和邻居因一件小事吵起来了,让过去劝下。接完电话后,她饭也顾不得吃,放下碗筷马上飞跑到村民家中。
“在村里,群众的点滴小事都是大事。我们既然来驻村,就要尽自己的全力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点滴小事,也要用全力去做。”洛绒扎姆说道。
杨路涛:“苦干”干部更需要一片高原赤诚
“他一来到我们办公室就非常好学。”同在一个办公室的杨春华介绍说:“刚来我们单位的时候,小杨就说初来这里什么都不熟悉,都不了解,大家要多多帮助。”
2021年7月,从泸县应急管理局到乡城县乡村振兴局,对于杨路涛来说,不仅仅是行业的转换,更是知识业务的转换。
“尽快的掌握相关乡村振兴政策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为此,杨路涛找来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一头便扎进去了。
“有时候,到下班了,大家喊他都喊不动,他非要坐在办公室里学习。”青年干部杨奇介绍:“熟悉政策也要有个过程,他这样加班加点的学习,这样的精神,太佩服了,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学习的基础上,杨路涛也主动请缨下乡。只要有下乡,他便便早早地跑去进行反映。考虑到杨路涛才来高原,对高原的地理、气候还不是完全适应,起初局里没安排他下乡入村,但在他的坚持下,挂职一个星期后,杨路涛便跟随下乡入村。
在入村中,杨路涛还主动与两家当地群众结对认亲,除了日常力所能及的做些农事外,节日期间还时常送去米面粮油等,和自己“亲戚”共渡节日带来的欢乐。
“说实话,由于行业跨度大,乡村振兴如何干,具体干什么,对于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要把事情做好,就更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年轻人嘛,多加点班、多走点路,也没啥的。”凭借一股韧劲,杨路涛道从门外汉成为业类新锐。(文 吴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