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资讯:彭水:“小红薯”变身增收致富大产业

2022-12-27 17:05:21

近年来,重庆市彭水县从种植大户培育、合作社建设、加工业扶持、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入手,把红薯产业打造成为全县第一支柱产业。


【资料图】

据统计,彭水县全年生产红薯淀粉2.5万吨、粉丝1.56万吨,年产值达6亿元。

融合发展 实现产业良性循环

“现在的锅炉用生物质燃料,不再烧柴烧煤,既环保又节约成本。”近段时间,随着种薯储藏入库,石柳乡荞竹村红薯种植大户周光运忙着改扩建红薯加工厂。

2014年,周光运与红薯加工厂签下订单,开始规模化种植红薯,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材料;2018年他把加工储藏厂房建到红薯种植基地,开启了种植、加工的融合发展模式。

据周光运介绍,土地宜机化整治前,他每年种植160多亩,宜机化整治后,他增加了140多亩,目前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多亩,让红薯实现更大化的产值。

把红薯初加工建到基地,实现一二产业融合发展,是彭水红薯持续做大做强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县共发展晶丝苕粉生产加工主体28家,加工能力1万吨以上企业4家,加工大户230家。

在郁山镇龙须晶丝苕粉厂包装车间,工人们正在称重、打捆、封袋、装箱、打包、装车,忙着赶制订单。在彭水县城售卖土特产的晏中兵订购了100件晶丝苕粉。

(工人正在晾苕粉 摄影 赵勇)

“这段时间是大家购买红薯粉的高峰时节,得提前备一点货。”晏中兵在彭水县城销售土特产10多年了,其中,晶丝苕粉一直是他店里的主打产品。销量最多的一年,要销售几千盒红薯粉。

在彭水,像晏中兵这样的销售大户不在少数。随着彭水红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不少从事红薯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在抓好传统红薯粉加工的同时,不断研发新的商品,不断增加红薯的附加值,带动企业和村民增收。

位于新田镇庹家村的苗巧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年加工红薯粉500多吨,其中网上销售的红薯粉丝就达200多吨。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了销售渠道,促进了红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负责人庹建均说,企业生产的苕粉主要销往重庆、湖北、广东等省市,因为品质好,回头客多,每年的销量都不错。

得益于彭水红薯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种植促进加工、加工带动销售、销售刺激种植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小红薯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增收致富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在普子镇石坝子村的彭水乐汇宏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村民何宗莲正在车间里忙着加工粉丝。

“平时自己在家种植红薯,红薯卖给合作社后,又到这里来上班挣钱,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何宗莲说,一直以来,祖祖辈辈都种植红薯,除了极少部分用于人们“尝鲜”外,绝大多数用作喂猪的饲料。

为了改变村民种植规模小、种植分散、没有销路等问题,2017年4月,石坝子村以村集体名义注册成立了彭水乐汇宏业开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积极引导村民更换老品种,种植高淀粉红薯,在把控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直接从农户手中收购红薯,这样既可以增加农户的收入,同时也加大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合作社建设了红薯加工车间,通过初加工进基地的方式,增加红薯的附加值,提升村民种植红薯的积极性。

2018年,合作社开始着手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注册品牌商标、设计精美包装、标记溯源条形码标签,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

通过组建合作社的方式,村民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带动周边村民通过种植红薯或者就地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石坝子村不少村民在红薯加工厂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上班族。

产业延伸 破解生态养殖难题

红薯加工,薯渣处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2016年,曾经从事煤矿开采的郁山镇玉山村村民向业文回到郁山镇,开始探索生态产业发展,如何把红薯渣变成绿色饲料,成为他探索的主要方向。

“要利用好薯渣,首先就要解决保鲜问题。”向业文说,在探索薯渣的保鲜过程中,他通过查资料、请教专家等方式,将薯渣进行密封透水储藏。“只要解决了密闭和透水问题,薯渣就不会变质。”

薯渣保鲜,只是做好饲料的第一步。从2017年开始,向业文开始养殖生猪,并尝试将红薯渣用作饲料主要原材料。

“要让猪肯吃开胃,就要做成口感酸甜、带有酒香味的饲料。”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后,向业文总结出了一套发酵方法:二次发酵,即根据每个季节的气候温度来调整发酵时间。发酵后的红薯渣与玉米、谷糠、大米、麦麸等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备,就成了生态饲料,既解决了红薯渣问题,又发展好了生态养殖。(文 赵勇 杨元忠 廖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