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东汉时期开始,佛教逐渐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贝叶经作为佛经早起的重要载体,也随着时代演进出现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同时也对我国的文化多元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贝叶经进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汉明帝刘庄曾派遣使者到天竺请佛法,汉朝使者在取经的路上,遇到了两位佛教大师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他们用白马驮着许多贝叶经。使者归国后,汉明帝命使者回忆天竺佛寺的模样,并原样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贝叶经也存放于此。到了唐贞观之治时,玄奘西天取经,带回了更多的贝叶经。据记载,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了657卷贝叶经,并将佛经翻译为汉文,之后这批珍贵的贝叶经存放于西安大雁塔之中。后由于朝代更迭及战祸,现存的贝叶经寥寥无几。
从上述史实中不难看出,贝叶经在佛教中的价值不可估量,也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国古代很多文人墨客的笔下都描述过贝叶经,他们认为贝叶经蕴藏着佛家的根,是珍贵的佛宝。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对其晨读贝叶经进行了描述,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诗文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佛教的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于言表。
焚香暮入翻花殿,净手秋开贝叶经。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庄翱所作的诗词,他同样在阅读贝叶经之前,焚香净手,怀着最崇敬的心情来翻阅贝叶经。
又如宋代诗人宋逸曾描写谢灵运在东林寺译经的场景:“足蹑云端屐,手展贝叶经,税驾妙高台,几砚陈轩棂。”谢灵运是东晋名人,可见我国隋、唐、宋时期,很多名流都接触了贝叶经。
如今,昔人已逝,贝叶尚存。这些用铁笔在贝叶上刻写的佛教经典,已经被定义为“佛教熊猫”,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对于贝叶经的保护与研究,仍然需要后辈的不懈努力。目前,中国网文化科技金融融合示范基地计划建立专项博物馆和研究中心,使贝叶经得到保护与传承,而中国网基地对于贝叶经的保护工作,则有助于“重翻贝叶有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