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贝叶经的一叶一片,饱含千年史,只一叶一片,就是一部传奇。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贝多罗树叶上刻写的文字,将曾经的过往娓娓道来。
《佛本行集经》记载:“时彼天王,知如来意,即持笔墨及多罗叶,往诣佛所。”也就是说,在佛陀住世的时代,贝叶经就已经存在。而贝叶经之所以能传世如此之久,除了与先人们细心珍藏保护有关系外,当然与它的历史价值分不开的。
据考证,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古代印度,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泰国、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贝叶经流传于我国傣族聚居地区,用傣族文字刻录的贝叶经,除佛经外,还融进了大量的当地文化,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医学、教育、社会、体育、心理、法律、政治、文学等诸多方面,被看作是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关于贝叶经的起源,民间却有更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傣族青年,为了寻找“光明”,辞别未婚妻,去往远方。两人情深意笃,每日鸿雁传书。起初,他们将绵绵情话写在芭蕉叶上,但芭蕉叶枯萎后,字迹模糊难辨。后来,他发现贝叶不易腐烂,最适合不过了,傣族先民由此发明贝叶刻写文字的方法。在他们心中,贝叶也就象征着“光明”与“爱情”。
自古以来,傣族社会的所有历史事件和文化,都是靠一片片贝叶做记录得以世代相传,因此傣族人民一直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宝贵财富,并悉心加以保护。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为“林坦”,所有的贝叶经统一保管在这里,严格看管。
贝叶经中囊括了傣泰民族文化的整体内容,世俗性、普遍性和全民性是它的基本特点,它的传承范围几乎是全民族的。
目前,中国网文化科技金融融合示范基地围绕“贝叶文化”布局文化产业,其实就是看重了贝叶经背后的历史价值,将通过高新设备和专业技术以及金融赋能,让千年贝叶经依然坚韧而沉默地、不卑不亢地对抗着斗转星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