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起风了,就乘着风回家;如果下雨了,就顺着雨水,顺着江河湖泊回家吧!”广西藤县律村村口摆满了鲜花,不少花束上挂着卡片,卡片上写着对遇难者的深切悼念。这里,紧邻“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地。
3月27日,是此次事故遇难者的“头七”,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在搜救现场举行了哀悼活动。有家属对着密林和红土地大喊,“我们来接你回家了”,还有家属点亮了一串串灯烛,希望照亮遇难者的回家路。还有家属用陶罐装起一抔泥土,“救援组准备了一些陶罐,让有意愿的家属带一抔泥土回去,这寓意着遇难者与亲人的‘连接’”。此次事故的心理救援专家组组长尹平说。
搜救人员在事故核心现场搜索工作。新华社发
数据显示,至3月27日12时,心理援助队已对357位遇难者家属开展心理辅导,累计辅导1611人次。心理辅导队共有99名心理专业人员,分12个工作队,分别入驻11个家属安置酒店和1个事发现场的祭拜点。
遇难者家属最需要什么心理援助?怎样规避对家属的二次伤害?还有哪些群体的心理创伤需要关注……封面新闻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许燕。
与其劝家属“坚强”“别哭”
不如默默支持与陪伴
封面新闻:受到创伤的空难家属目前会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现阶段最需要什么样的援助?
许燕:每个人急性应激表现可能不一样,有的人会把悲痛外显,比如痛哭、喊叫、诉说等,但有的人表达方式是内隐的,外部表现是木讷的、面无表情的、呆滞的,从外表上看不到痛苦。相比外显的情绪表达者,内隐表达者更加危险,因为悲痛压抑在内心,更不容易被关注到。
集体哀悼活动现场。新华社发
家属这时完全沉浸在悲痛中,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被陪伴的过程。要根据家属的不同反应和状态,采取不同的陪伴方式。有的人自己会不断倾诉,我们要耐心倾听,同时给予一些言语和肢体安慰等等。但对于心理状态较为封闭的家属,他们心理能量可能已经耗尽,不希望被人打扰,更希望独自静静地待着,这时就要给予独处的空间,但要关注有无异常表现,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封面新闻:一些善良的网友纷纷留言“生者节哀”、“坚强不哭”。 类似这种安慰可以让他们走出痛苦吗?
许燕:我们现在不应该这样做,因为家属们现阶段已被悲痛耗尽能量,没有足够心理力量坚强起来。如果还要求他们付出心理能量,可能会陷入崩溃状态。不应该要求他们即刻坚强起来,那是以后的事,现阶段他们最需要陪伴和安慰。
集体哀悼活动现场。新华社发
遇难者家属或经历三个心理阶段
援助支持需长期进行
封面新闻:空难家属心理创伤的抚慰,是一个长期过程。应该如何为他们提供长期的心理援助?
许燕:首先需要了解家属之后会经历哪些心理阶段。刚开始,会经历一个悲痛时期。随着悲痛逐渐消减,可能会进入愤怒期,会质疑“为什么这个事让我赶上?老天为什么这样不公?”产生愤怒情绪。这个阶段,容易和周围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可能会摔东西宣泄情绪等。再过一段时间,愤怒又再会把心理能量耗尽,进入一个真正的耗竭状态。在耗竭状态,有些人可能会感受到无能为力等悲观情绪,甚至会出现自我伤害行为。一般来说,事故发生半年到一年,还是无法走出伤痛的家属可能会进入一个亟需治疗的心理疾病状态。这些人需要我们长期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是社会支持的力量。寻求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工作者都是可行的。但求助的心理学工作者必须有科班背景、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有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经验。切不可随意找,只有专业人员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心理服务。
后期帮助家属恢复正常生活还需要邻里之间、家庭内部的支持。除此之外,遇难家属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遇难者家属之间的交流,更需要强调一种不断增长的正能量。如果一群同病相怜的人都共同沉浸在悲伤的循环状态下,反而会出现心理极化,让原本的心理创伤更严重。所以要引导他们之间的交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形成相互支持的状态,不断把心理元气和能量恢复起来。
搜救人员在事故核心现场进行拉网式搜索工作。新华社发
避免过度追问细节带来二次伤害
尊重每一种祭奠形式
封面新闻:遇难者家属已开始面对、接受事实,周围人群如何规避对他们的二次伤害?
许燕:在关怀遇难者家属过程中,有时会出于好奇问一些细节性东西。这些问题会把家属拉回悲痛状态,会出现“心理反刍”现象。他们白天反复回忆细节,晚上做梦就会闪回相关情景,越是不停回味悲痛就越不容易走出悲伤。最好不要追问细节,比如不要问“留下什么遗物”等等,不要给他们更恶性的刺激,而是让他们慢慢走出来。
封面新闻:一段时间以来,媒体是否采访家属受到争议。媒体要怎么进行采访和沟通,避免伤害家属?
许燕:媒体采访家属是正常且必要的新闻工作途径,同时媒体采访过程也需注意分寸。首先要经遇难者家属本人同意。有的人会愿意接受采访,有的人不希望被打扰。不管采访到哪个阶段,尊重家属个人意愿,遵守人性化、无伤害的原则。
封面新闻:有家属从现场带回泥土以纪念亲人,您如何看待这种祭奠仪式?
许燕:把泥土带回去留作纪念,包括现场有家属喊“我来接你”等等,其实都是一种纪念仪式,是一个寄托思念的过程,可以帮助化解家属的悲痛。家属们可能来自不同地方,他们想做的哀思性活动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有乘客家属使用陶罐带现场泥土回家。中新社发
还有哪些人群心理需要辅导?
救援人员或出现“闪回”现象
封面新闻:除遇难者家属外,还有哪些人需要心理辅导?
许燕:搜救人员也会受到心理伤害,他们看到残骸、遗物、遗体等,是一种心理冲击。救援中可能不会考虑那么多,但完成搜救后,可能出现比家属更多的“闪回”现象。身临其境的“闪回”对心理冲击力更大,所以要对救援人员做团体心理辅导,如果有些人反应比较强烈,还要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或治疗。
其次,飞行员和空乘人员。过去执飞任务是工作状态,而现在转化成了一种“生死状态”,这种状态很可能影响到工作和质量。所以,对机组群体要大面积心理辅导,特别是东航执飞事故沿线航班的飞行员和空乘人员。最好是团体辅导,大家共同面对问题,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事故发生后,大众的心理恐慌也不轻,心理学称为“台风眼”效应。比如经常乘航班的人士,之后再选择交通工具会心有余悸。如何排解恐惧,需要加大对民众的科普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