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焦点】胰岛素集采落地!患者之蜜糖,厂商之砒霜?

2022-07-15 15:38:51

胰岛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中国庞大的糖尿病患者人群使其成为了知名度最高的常见病用药之一。胰岛素集采也一直牵动着无数眼球,这不仅是全国首个生物药集采,指向意义很强;更关乎如何切实减轻全国1亿以上糖尿病患者的实际负担。

2021年三代基础胰岛素集采前后价格对比图(单位:元/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来源:甘李药业2021年年度报告

在胰岛素专项集采结果已出炉9个月后,终于在7月4日实现了全国各省市的全面落地执行。本次集采首年采购需求量2.14亿支,约占中国市场总量约4亿支的56%。涉及金额170亿元,价格平均降幅48%,据估算每年能为患者总计节省90亿元人民币。

这一重磅消息无疑会全面重塑国内胰岛素市场,而各家厂商又将何去何从呢?

01

糖尿病与胰岛素

糖尿病是一种因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分泌异常而引发的慢性病。患者会因长期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的功能障碍,出现失明等一系列后果。在分型上,糖尿病有1型和2型之分:

1型糖尿病大多是自身免疫系统问题导致的胰岛细胞被破坏而无法分泌胰岛素;

2型糖尿病则是由于肥胖等原因导致胰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造成的。

后者的患者数量占整体患者的90%-95%以上。人体的胰岛功能一旦受损就无法修复,所以糖尿病是不可逆的。

胰岛素制剂就是通过外源补充胰岛素的方式来降糖,目前产品已经历了从动物源性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到胰岛素类似物的三代更迭。目前第三代胰岛素制剂因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各代胰岛素产品一览表

来源:笔者整理

胰岛素制剂产业链上游主要是生物原料药。生物原料药生产流程都是比较复杂的,需涉及微生物发酵工艺等一系列工艺步骤,且胰岛素原料纯度等各项指标必须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标准。因此,胰岛素原料药的准入门槛还是很高的。

中国胰岛素制剂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

胰岛素制剂生产厂商方面,由于中国市场还是由外资大企业把持,所以国产厂家数量和规模均相对有限。国内两强就是A股两家渊源颇深的公司——通化东宝(600867)和甘李药业(603087)。前者是二代胰岛素的主要厂商,而后者是为数不多的,能在三代胰岛素与外资一较短长的本土企业。

02

国内市场天花板初现?

糖尿病和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和超重/肥胖患病率明显相关,所以中国糖尿病患者基数近30年内也在持续显著增加。目前业内估计国内大约1.3亿患者,占全球患者总数的1/4。与此同时,糖尿病在我国还出现了年轻化的倾向,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20-29岁的年轻人占比20%,其中相当一部分会真正进展为糖尿病患者。笔者在这里衷心的希望读者大大们不光留意胰岛素行业的投资机会,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不过我国胰岛素市场规模和庞大的患者基数并不相称,实际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还不到1,000万人。这首先和国人长期以来的用药习惯有关系,能不吃药就先不吃药,能吃药控制就不选择其他方式。除非病情较重口服药确实控制不了,才会考虑胰岛素注射治疗。这种习惯实际上对很多患者来说并无益于病情,对于血糖水平严重超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较早地使用胰岛素和口服药二联治疗对控制病情才更有效。想要掘开国内胰岛素行业的增量市场,破除陈旧的用药习惯就是一道坎儿。

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糖尿病用药竞争格局,2018-2020H1

来源:米内网、中航证券研究所

此外,受限于价格因素,国内胰岛素市场的各代产品占比也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区别。目前三代胰岛素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流产品,能占市场份额90%以上。但我国低线地区的许多患者由于价格等原因还是选择相对便宜的二代甚至一代胰岛素,三代胰岛素仅占据68%左右的市场份额。且从公立医院体系数据来看,三代胰岛素在2020年相较2019年销售额变化不大。

这可能折射出一个尴尬的现实——虽然无论是胰岛素在糖尿病用药市场中的份额还是三代胰岛素在胰岛素市场中的份额,国内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实际上受困于用药习惯和价格等因素,市场可能已摸到了阶段性的天花板,进入存量博弈格局。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的胰岛素业务收入2021年仅同比增长了5.4%和6.8%,确实明显放缓。

面对这样的市场前景,集采会是个契机吗?

03

国产厂商的突围之路

我国胰岛素市场集中度很高,TOP5能占据90%份额。其中诺和诺德、赛诺菲和礼来三家大外资就占了75%,剩下一些份额供国产厂商分食。

中国胰岛素市场格局

来源:米内网、中航证券研究所

在外资夹缝中生存的国产厂商能借助集采之力完成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吗?面临的现实困难还是比较多的。对于拥有全球最多糖尿病患者的中国市场,外资的守土决心出人意料的坚决。这直接体现在报价上就是外资厂商产品降幅虽然还稍逊于国内厂商,但整体来讲已经是诚意满满,部分三代胰岛素价格甚至打破了定价体系直接给到全球最低价。各家外资药企也凭借这样的表现在集采竞标中仍然维持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由于胰岛素终身用药,不同产品间存在剂型、成分以及给药装置之间的差异,患者是不会轻易换药的,想要主动攻取外资药企的山头恐怕不太容易。

2021 年胰岛素集采三代胰岛素首年采购需求量企业占比分布图

来源:甘李药业2021年年度报告

重塑市场格局的第二条路是以三代胰岛素替换二代。前文我们提到目前国内三代胰岛素市场已到瓶颈,本次集采2.14亿支中三代1.24亿支占56%,也没有体现出较多的替代作用,笔者认为这条路前景也比较岌岌可危。而且通化东宝在2021年三代胰岛素产品已明显放量的前提下本次参与三代胰岛素组别不多,仅获得了百万支左右的集采量,似乎厂商自己的产品升级动力也不是很足。

但集采毕竟给国产厂商带来了一丝曙光,根据集采规则,同种胰岛素组别内报更低价格的产品可以获得属于报更高价格产品的一部分需求量,诺和诺德本次总计需要调出2,961万支。这可不仅仅是多卖多少制剂的算术啊,更是能新进多少家医院的问题。

2021 年胰岛素集采分量逻辑示意图

来源:甘李药业2021年年度报告

为了吃下集采带来的增量市场份额,甘李药业在三代胰岛素各组别里均报出了降幅60-70%的最低价或次低价,并且大肆扩充了销售团队试图撬动市场。这大踏步策略也取得了一定成果,2020一季度6.9亿元的总营收同比实现26%的增长。不过销售费用也从1.92亿元增至2.88亿元,是归母净利润下降40%的主要元凶。以价格换市场无疑是一招险棋。

具体看看甘李药业的报价情况:

虽然产品多在A组,可以获得约2,000万支的分配量,但因为餐食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这两个大产品里外资巨头礼来也都跻身A组,且获得基础量远比甘李多,甘李恐怕很难抢下分配量里多少的份额。而按基础量计算本次甘李五款产品总计1,587.9万支,占2021年生产量的44%;而销售额7.38亿元,仅占2021年胰岛素业务营业收入的21%。

笔者无意对甘李药业未来的销售额和毛利做过多推算,毕竟集采后市场不确定性过多。但毕竟集采量已占去年产能的近一半,在生物药产能爬坡不易的背景下甘李利润端一定会承受非常大的压力。连报价温和的通化东宝投资者关系部相关人士都表示,虽然集采报价降幅30%-40%,但销量预计难有大幅增长,公司压力很大。

出海自然也是一条路子。甘李药业国际业务放量明显,但毕竟基数有限。外资对中国市场尚不愿撒手,国产厂商想反向偷家似乎也不太容易。需要长期警惕的是,外资药企已开始对GLP-1受体激动剂等集采之外的降糖产品加大研发和学术推广,以创新应对集采。如果只着眼于二代三代的这一亩三分地,难保国产厂商未来不会“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回到资本市场,甘李药业自去年以来总市值几乎是腰斩再腰斩。集采已全面落地,2022年也过半了,未来明朗了许多。对于不怕坏结果就怕不确定的A股来说,这能算利空出尽了吗?你怎么看?

甘李药业与通化东宝总市值变动趋势图

来源:笔者整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