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幅员面积约0.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万人。社区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巧手奶奶志愿服务队、喜乐行志愿服务队、喜娃讲故事志愿服务队等13支队伍,注册志愿者1315人,全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位于喜树路社区“喜乐荟”综合体内,按照“5中心7空间”布局5大特色场景(便民、文化、体育、教育、医养),总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覆盖周边20万居民。
二、服务内容
喜树路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融合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服务内容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构建全龄友好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覆盖社区所有年龄段居民、所有类型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儿童、特殊群体等;整合多方资源推进志愿服务建设。融合社区现有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商业资源,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同时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包括文创设计、工匠手艺等,为居民提供多元化全面化的志愿服务。
三、组织架构
四、主要做法
(一)工作体系
建立1234N工作模式——1个平台、2大基地、3个模块、4大主题、N支队伍N场活动。打造1个平台社区志愿者成长学院,分板块打造志愿者成长课程,开展志愿者培训;建立2大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开发3个模块的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4大主题全龄全方位项目,涉及少儿成长、特殊群体、老人关怀、社区互助等;成立党员先锋队、三盐两语说交通、巧手奶奶、盐娃志愿者队、喜乐家长帮等N支队伍。
打造首个“全龄段、集成式”服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托社区综合体,串联五个小区院落,推出1+N+爱社区游学品牌活动,即1个社区共创,N个志愿服务活动,并联动社区商家组织开展“凌晨1点半的咖啡”、“儿童科创营”、“50年的约定”、“喜树爱心陪伴玩偶”系列活动。
(二)队伍建设
坚持党建为引领,政府为引导,居民为主力,辖区商铺、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将居民需求与社区治理痛点相结合,将项目可持续发展与志愿者成长体系相融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志愿者队伍新模式,以多元参与凝聚社区发展治理新合力。
(三)制度建设
一是创新“公益+商业”业态配置机制。以“立足公益、商业逻辑”为导向,制定社区综合体业态配置细则,引入与周边既有业态错位的社区商业和生活服务项目,按照“公益6+商业4”的配置模式,从全龄人群服务入手,建设综合体“5中心7空间”。二是创新“社区+公司”运营管理机制。社区成立成都喜树之家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依托街道下沉的公共资源,聘请物管职业经理、引入专业运管团队、建立商家公益指标,带动社区商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公益互动,实现社区综合体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转变。三是创新社区商业反哺公益机制。量化商业反哺公益指标,与入驻商家签订《公益服务协议》,通过购买公益服务项目反哺社会企业、服务辖区居民,此外商家承诺定向捐赠社区公益基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的良性循环。
(四)资源整合
引进了第三方组织——成都市锦江区快乐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参与资金使用。根据2020年社区发展治理专项保障资金使用要求,共同调研设计规划开展各项目活动,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单位、社工共同治理的模式,联合学校、物业、商家、家长及相关政府机构,成立四支社区品牌队伍:“守护者联盟”、“巧手奶奶志愿服务队”、“爱心喜乐帮”、“红色先锋队”。
(五)地区特色
喜树路社区强调营造文化、友好、服务等多元场景,推动场景营造变为美好生活的现实体验。一是文化场景。成立社区文化发展小组,通过定期会商座谈,从传统、现代和国潮三阶段,深挖喜文化品牌;衍生喜文化产品,喜乐荟字样、开门见喜logo和“喜娃”“喜妹”卡通形象成为社区文化IP;“添丁织喜娃、乔迁赠花盆、结婚送同心结、高寿发寿碗”的新四喜场景已被居民群众广泛认可。二是友好场景。依托戈登父母学院建立青少年权益保护站和儿童心理咨询室,打造儿童关爱基地;培育“喜乐行”“守护者联盟”等儿童友好型社区自组织9个,全方位服务各年龄段儿童;创设成都市首个社区商业孵化基地,吸引德州白瓷、叁合漆艺社等10余家在孵企业和青年创业个体入驻;打造800㎡文化活动中心,依托小区日间照料中心,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发挥“巧手奶奶”志愿者队伍作用,打造社区巧手空间;引入锦江区自强残疾人关爱中心,搭建特殊群体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三是服务场景。采取“线上+线下”的服务方式,实现服务“全时、全能、全新”;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服务驿站、三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红色阅读空间;打造一体化便民服务中心和喜邻生活服务驿站,提供洗衣理发、家政维修等便民服务;打造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老年群体提供低价快捷服务的喜厨食堂;建设社区智慧治理中心和“喜乐生活圈”APP,安装高空抛物监控系统、智能灯杆管理平台、智慧停车系统、智能烟感报警系统等,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
五、工作成效
(一)健全领导机构,形成工作合力
坚持党支部统领,成立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站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1名业务骨干充实到文明实践站工作,负责日常运转;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清单,并结合重要节点制定特色活动,打造品牌项目,具体活动细化到月;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的作用,通过大党委联席会议、新时代文明实践协调会等形式,摸清辖区单位和共建单位的服务资源,对接群众的需求清单,实现资源共享。
(二)完善阵地功能,提升工作成效
在社区各宣传阵地突出红色教育宣传。建立集图书阅览、观影等多功能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室,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健康保健、传统技艺等实践活动,传播党的理论政策;通过在职党员报到、志愿者联盟等,引导社会组织、民间社团及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志愿活动;推选一批群众认可度高、示范引领性强的“道德标杆”,开展“道德模范宣讲会”“身边好人发布会”等活动,引导群众学新时代思想,做新时代文明人;开展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窗口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互动中引导做文明人;大力开展喜迎喜娃、垃圾分类宣传、喜树新气象、三盐两语说交通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进小区、进学校活动。
(三)聚焦幸福美好,营造全龄友好
关爱老年人,构建温馨舒适志愿服务。社区依托2个小区日间照料中心,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建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同时联动喜厨美食餐厅(长者食堂),提供慢性病营养配餐和低价公益餐。就餐时,老年人不仅享受优先就餐,还有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微服务,提升老年人就餐体验。针对独居老人、失能老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志愿者和护理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并建立智慧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居家养老环境。
培养儿童,储备志愿服务后续力量。一是打造小小志愿者体系,从加入、培训、活动、激励四个标准来培育完善,建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同主题的志愿服务队,服务主题涉及家庭、班级、小区、社区等,同时对儿童自主设计的社区项目给予部分资金支持,帮助项目落地实施。二是与学校达成深度合作,开设志愿者日。社区与部分学校合作,在每周五下午设立志愿者日,开展志愿者活动;社区提供实践基地,邀请小志愿者作为讲解员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完成从意识培养到实践参与的全过程。
服务特殊人群,提供爱心便民志愿服务。引入辖区蜀绣、面塑领域的残疾艺人,打造社区巧手空间,为辖区残疾人提供创作、展示、销售的就业平台;社区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安装无障碍(语音提示)电梯,设置轮椅坡道和扶手、无障碍卫生间、残疾人停车位;创建爱心陪伴玩偶项目,用玩偶熊猫陪伴特殊儿童,以此减少儿童的失落感与孤独感,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